游戏记录

电影字幕翻译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在电影插曲译文中的彰显)

时间:2023-05-16 00:45:08阅读:7
翻译活动可以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填充学识、增强创新。译者主体性得到人们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译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知识面、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决定了其对原文的解读、还原、加工。此外,译者与选择翻译文体之间,还有

翻译活动可以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填充学识、增强创新。译者主体性得到人们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译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知识面、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都决定了其对原文的解读、还原、加工。此外,译者与选择翻译文体之间,还有着除翻译本身之外的联系。

电影字幕翻译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在电影插曲译文中的彰显)(1)

  为使外文歌曲更好地被我国听众接受,歌词汉译是关键。纵然原曲有原曲的风格与意味,但对于不熟悉外语的听众而言,汉语翻译则是连接人们与歌曲的一架桥梁。从早期的苏格兰民歌《Auld Lang Syne》以一首《友谊地久天长》流唱于众人之口,到70年代的《Sound of Silence》以《寂静之声》登场,《Yesterday Once More》被译为《昨日再现》,再到如今各大热门歌曲与国外引进电影主题歌曲的汉译诠释,不难发现,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版必然不止是词意层面对应的翻译。如《Auld Lang Syne》中的一句“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被译为“旧日之交怎能忘,心中未免不怀想”,除了词意本身,译者还刻意地在语言风格上进行适当选择,不失民歌原味。因此,在音乐、文化的传播方面,译者的“再创作”能力,即译者主观性,便是翻译的重点。

  外国音乐文化的涌入带动了歌词翻译发展。以电影《霍比特人》片尾曲《I See Fire》的汉语古文体译文为例,可以更好地了解注重译者主体性的意义。电影《霍比特人》根据英国作家J. R. R. 托尔金1937年出版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I See Fire》出现于《霍比特人:史矛革之战》的片尾,为英国歌手艾德·希兰(Ed Sheeran)所作。整首歌曲旋律简单,却不失恢宏大气。由于英语这一语言本身的特征,原歌词结构并不复杂,但歌曲意境十分丰富,因此,译者需把握意象,把握对意境的营造。

  在歌曲《I See Fire》的多个汉译版本中,有译者采取白话文,依照英文歌词的表达口吻;有译者则采取文言文,集歌词之精华,浓缩成篇幅短小却仍气势如虹的篇章。以下是《I See Fire》的原歌词与汉语古文体译文版本的对照节选。

  Oh, misty eye of the mountain below

  群山之下,遮天云雾

  Keep careful watch of my brothers’ souls

  悉心哨位,吾等魂魄

  And should the sky be filled with fire and smoke

  他日战火,浓烟蔽日

  Keep watching over Durin’s sons

  都灵子民,望请佑护

  该节选是歌曲的开头,译者将长短不一的英文歌词处理成对仗的四言格式,以一致的句型将这首歌曲转化为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文体。这样一来,此译文犹如一首汉语诗,行文精简,一目了然,大气磅礴。若将此译文置于歌曲出现的电影场景之中,也无不妥之处。

  译者在了解电影内容及插曲出现场景的基础上,凭着自身对歌词的理解,最终选择以四言格式翻译。这样的译文让人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种共鸣既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作品本身,亦是对译者“再创作”的一种肯定。而这种肯定也是译者地位的提升,译者作为文化传递者的身份不容小觑。

  除了汉语古文体译文版本,歌曲《I See Fire》另有其他处理方式。如前两句“Oh, misty eye of the mountain below/Keep careful watch of my brothers’ souls”,有版本译为“哦,山峦下的迷雾之眼/愿小心看顾我兄弟之灵”。该版本虽没有采取四言格式,但在传达意境方面,较为到位,营造了“壮士出征”之画面,迷雾与山峦跃然纸上。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在此处,精简的汉语古文体译文版本似乎更胜一筹,但并不意味着古文体总是最适合的。译者需根据文本的时代背景、风格,再进行创造性发挥。现今的一些音乐软件中,很多歌词都被译成古文体,这一现象是值得思考的。

  翻译词汇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所采取的文体。在《I See Fire》中,mountain、soul、fire、flames、night、desolation、blood等多种意象为歌曲奠定一种悲壮、萧索、神秘的基调,为了维持这种基调,译文中便出现了烈焰、孤山、灼魂蚀魄等词,这正是译者在这一转换中凭自身的理解与领悟进行的一种“操纵”。在此,本文选取两方面的例子进行说明。

  其一,一些词的处理充分体现了上述观点。如my brothers’ souls,译者处理为“吾等魂魄”,其中的my译作文言“吾”;Durin’s sons译作“都灵子民”,father译作“先祖”,you译作“汝”。考虑到《霍比特人》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故事本身的神话特征,“吾”“汝”似乎比“我”“你”更胜一筹。此外,还有一些简单的名词,如tree、my people、sky、lonely town,分别被译者处理成“林邱”“袍泽”“苍穹”“残垣破户”,浓烈的古风色彩将译者的主观发挥彰显得淋漓尽致。结合原歌词,my people意味着与“我”一同奔赴战场的弟兄,而“袍泽”一词出自《诗经》,原指古代衣服,后引申为战友之称。译者将两种语言中的词连接并匹配,十分形象且贴切。在这战火纷飞的场景之中,以“袍泽”一词传递my people的情谊,同族之情跃然纸上,歌曲的情感也得以升华。

  其二,同一词汇的不同翻译也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在这首歌曲中,mountain一词有“群山”“孤山”“坳”“石厅”的翻译,甚至歌曲结尾部分出现了创造性的“故土”的译法。“故土”一词与mountain的意思本不符,但作为结尾,“故土”一词似乎是译者对上述场景的一个总结,不禁让人联想到,战火硝烟过后,主人公站在孤山顶,眺望着眼前这一片战火蔓延的故土,复杂的心绪于“故土”中体现得非常巧妙。再如歌曲的副歌部分:

  I see fire, inside the mountain

  吾见火光,坳中熊熊

  I see fire, burning the trees

  吾见火焰,席卷林邱

  And I see fire, hollowing souls

  吾见火舌,灼魂蚀魄

  I see fire, blood in the breeze

  吾见火海,血染细风

  如上,同样一个fire,被译者分别处理成“火光”“火焰”“火舌”“火海”,看似都表达相同的意思,但译者的安排别有用心。细细体味,“坳中熊熊”的烈火在视觉上确实以“火光”来描述较为准确,“火焰”席卷了山林,只有“火舌”才能“灼魂蚀魄”,“火海”才能以“染”来形容。

  再举die一词为例。歌词中出现了三次,分别为“And if we should die tonight/Then we should all die together”,“For if the dark returns then/My brothers will die”,其译文分别为“今夜之别,若为劫数/生死契阔,同眠与汝”和“邪魔归来,黄泉共赴”。译者将简单的一个die分别以“劫数”“同眠”“黄泉”来翻译,可见译者对这几句歌词及整个剧情的把握,并体现其强大的文字功底。

  对于英语中的同一个词汇,汉语中常有多种对应表达。译者借助这一点,不仅在视觉上为歌词增添了多样性,也丰富了歌曲的意象,使听者与读者听到、看到的不只有“群山”及“火焰”,也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与歌曲的立体感。

  除译文文体、用词之外,译者主体性还体现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如增补、改写、词义转换等方式。

  对比英语歌词与汉语译文,我们可以发现译者人为地增加了一些词的使用。如这句歌词“If this is to end in fire”,字面上一般理解为“如果一切化作灰烬”,译文为“今之所欣,若为焦土”。“欣”解释了战火未到来之际的繁荣安宁之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托尔金的思想契合。托尔金是一位反现代主义者,《霍比特人》是他对工业革命前自由平和的乡村生活的一种缅怀。在这里,战火也许不仅是战火,是他对都市化的一种影射。而“欣”的补充,也许既是情境说明,又是对作者的尊重。再举一例,“Then we shall all burn together”,译者在“同焚与汝”前面加了一个词“生死契阔”。该词出自《诗经》,一般用于形容从军的生死离合。本来前者就足以表达歌词的含义,既有利于句型的对仗,更添一份悲伤气息。

  在这首歌中,译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也选择性地删减了一些信息。以歌曲首句为例,该古风译本将“Oh, misty eye of the mountain below”处理为“群山之下,遮天云雾”,此处的eye在译文中消失了。

  我们经常在译文中看到与原文表达并不完全一致的现象,如肯定否定的转换。《I See Fire》中也存在不少类似的现象。如这句“Raise a glass of wine for the last time”(举杯共饮,盛筵难复),译者将last time巧妙一变,用“难复”文雅地传达出了生离死别之景。再如“with that shadow upon the ground”(天幕坠地,哀号对空),我们发现译者将shadow upon the ground换了一种表述,将英语中的静态转化成了汉语的动态(坠地),可谓形象至极。

  译者在全文风格、用词、翻译策略方面,根据电影剧情、作者思想等,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给读者呈现了与曲子对等的翻译。歌词翻译属于文化传播交流,无论译入还是译出,译者对文化或审美的判断和选择都决定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质量。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郭聪 林璐梦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

首页

手机游戏

返回顶部

今日新开传奇

动漫